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དཔལ་མེ་མཁྱེན་བརྩེ་རིན་པོ་ཆེ། 1967-),本名黃英傑,台灣漢人轉世祖古,是藏傳佛教第三十七任直貢澈贊法王及第四十一任薩迦法王所認證的轉世化身,其轉世世系可溯自第一世蔣揚欽哲旺波。
台灣台北市人,原籍鹿港,其祖父是名重一時的國寶級書畫家黃天素,三代書香傳家。仁波切畢業於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學士)、佛教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佛學博士),少年早慧,學生時代即能世學佛理兼顧,初時因緣是在蓮因寺懺雲法師座下參加大專學生齋戒學會與佛七。
華梵大學東研所以第一名優異成績取得博士學位後,立即受聘、通過教育部審核成為部定助理教授。從華梵大學大學部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的通識教育,到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的佛教專業研究教育,仁波切理論與實修並進、印漢藏並列的教學風格,嘉惠學人無數。除在大學與研究所授課,指導碩博士研究生論文,亦應邀在圓光佛學研究所、法鼓山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班、佛教弘誓學院研究部講學,兩度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成為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蘭州大學敦煌研究所的課題負責人,參與法國遠東學院的國際研究,以及各國學術、佛教團體演講等。出版藏傳佛教專書近三十本,國內外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
學術界是佛法哲學理論溝通與教育的平台之一,而仁波切最重要的志向和任務,則是推動顯密佛法的觀行實修;特別是以上一世巴麥欽哲所取出的大圓滿伏藏法類為基礎的儀軌操作教學,以及階段性閉關實修推廣;從法本翻譯、著作撰寫,到每年巡迴台灣、香港、大陸、星馬教學、主持灌頂法會等,一俗一聖兩份事業並行,饒益諸多有情。
仁波切自十八歲(1985)起,曾為觀音法王、薩迦法王、直貢法王、貝諾法王等藏傳佛教四大教派與南傳佛教高僧,長期擔任各種顯密教授法會現場口譯,精確深湛的翻譯能力,廣為人所稱道。二十年來,自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具德上師受法灌頂達上千種。
仁波切多年修學佛法的成果,歷來便受到許多傳承上師的注意、肯定與授證。二十八歲(1995)時,首先經藏傳佛教噶舉派直貢法王審察合格,為他頒授阿闍黎(教授師)證書及法袍與法帽,成為西藏佛教合格的顯教師資,並得到薩迦、寧瑪各派法王承許。此後,在噶舉派直貢法王等各派上師指導下,陸續在印度、拉達克、尼泊爾等聖地完成以《大印五支》、《那洛六法》、《欽哲七教誡》、《巴麥欽哲伏藏》為主的各種新舊譯派上師、本尊、空行、護法閉關;遵奉實修薩迦法脈之《道果》與《至尊金剛瑜伽女》為主的大小甚深佛法教授等。
2001 年起,應尼泊爾加德滿都國際佛學院(International Buddhist Academy,IBA.)創辦人─堪千阿貝仁波切邀請,前往修學中觀、因明、俱舍、般若等薩迦派十八部大論,各種實修教典及藏文等。協助課程中譯教學,並得到諸多殊勝密續、密法教授。於 2004 年圓滿四年學程。
2004 年,直貢澈贊法王與薩迦法王分別授予密乘金剛上師法位。2005 年,直貢澈贊法王指認為第二世巴麥欽哲的功德化身,並得到薩迦法王的承許。直貢澈贊法王特請其上師──尊貴的噶千仁波切為其舉行陞座典禮。同年,第二世巴麥欽哲之心子─第四世喇千仁波切帕秋聽列桑波(聖勝事業善,1934-2018)在無餘傳授一切巴麥欽哲之伏藏法後,頒賜伏藏法主證書。
關於轉世身份的認證過程,始自 1997 年。當時,巴麥寺寺主洛昆桑仁波切千秋多傑(1942-2018)首度離開青海藏區,仁波切根據他的上師——第二世巴麥欽哲的預言授記,與他自己七年來的親身體會,深信黃英傑必定是其上師所授記的轉世化身。因此在 2004 年,將尋訪結果呈報第三十七任直貢澈贊法王赤列倫珠(事業任運,1946-),法王以無漏智慧審慎觀察各種徵兆,請示護法阿企法度母加以抉擇,在 2005 年確認為第三世巴麥欽哲的功德化身,賜名為昆秋滇津卓都林巴(寶持教度眾洲),並委由法王的上師─噶千仁波切代表來台主持陞座典禮(2005 年 12 月 24 日巴麥欽哲仁波切於台灣陞座典禮之新聞報導)。這個認證也得到第四十一任薩迦法王的承許與支持。
2008 年起,在洛昆桑仁波切的公開託付與鼓勵下,仁波切肩負起漢地弘法的責任,迄今已講授過《心經》、《隨念三寶經》、《金剛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起信論》、《大日經》、彌勒《辨法法性論》、《究竟一乘寶性論》、《大乘經莊嚴論》,《阿毗達磨俱舍論》、寂天《入菩薩行論》、札‧巴楚《入行論實修次第‧璀璨日》、無著賢《佛子行三十七頌》,岡波巴《解脫莊嚴寶鬘》、《法會開示錄》、《法會大開示》等印藏漢佛教經論。
為令弟子了解傳承祖師行誼,已講授過帝洛巴、那洛巴、瑪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惹瓊巴、帕摩竹巴、吉天頌恭等大師傳記,是華語世界少有的完整介紹。
在實修方面,則不斷地指導禪修,主持燈供、煙供、超度、長壽、祈福等法會。隨緣傳授皈依戒、菩薩戒,和以《巴麥欽哲伏藏》為主的各種密法灌頂、口傳與修持訣竅。足跡與弟子遍佈台灣、大陸、不丹、蒙古、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日本、美國、法國等地。
巴麥欽哲仁波切講經說法的特色,是能善觀聽者因緣,從艱深的法教中鍛煉出現代化、生活化的觀點,宜古宜今,詼諧莊嚴不拘,任何題材皆可入法,因此能深入人心,廣受愛戴。
自 1991 年起,仁波切受邀演講、開示、座談等,足跡遍及台灣、大陸、印度、尼泊爾、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邀請單位從政府機關、各大醫院、各級學校院所、社會工商團體,如扶輪社、基金會,到媒體單位,如報社、電視台、廣播電台,到宗教團體,如佛教寺廟、禪院、居士林,以及基督教與天主教團體等。
宣講內容包含印藏漢佛教專業主題,如【藏傳佛教的特色】、【西藏宗教與中國文化之交流】、【西藏佛教史】、【藏傳中觀簡介】、【漢傳佛教的瑜伽行派概論】、【佛教二諦論】、【揭開喜瑪拉雅瑜珈士的修行奧祕】、【解讀大修行者的傳記】、【藏傳佛教之實修體系與特色】、【顯密佛法之實修基礎】、【道次第實修訣竅】、【佛教禪修傳統在台灣】等;以及佛法義理與應用,如【三乘佛法要義】、【如何把煩惱轉為菩提】、【如何向法界銀行貸款】、【密教事續三依怙的宗教意涵與社會價值】、【藏傳佛教心與夢之意義】、【解開生死轉世之謎】、【佛教生死學】、【活佛轉世心路歷程】、【解密唐卡】、【與佛同行-藏傳佛教佛像及唐卡藝術】導覽;更深入生活層面的探討,如【心靈健身】、【佛法的愛】、【究竟的愛─談佛法中的兩性關係】、【窮爸爸‧富爸爸】、【從大學教育看兩岸競爭力】、【從「覺之教育」探討身心安頓之妙法】、【光與熱工作的新使命】、【求道之路─活佛之道「半生行徑皆叛逆」】、【比爾蓋茲的時間管理】等。
和多數純粹學術研究的佛教學者,或只對修行有興趣的行者不同的是,巴麥欽哲仁波切具有融合宗教修持與學術研究的特殊才華,以及跨領域、超教派的現代視野。歷年來已在台灣、印度、尼泊爾、泰國、馬來西亞、香港、韓國、法國,與大陸北京、西安、紹興、敦煌等地之大學發表中英文論文數十篇,其貢獻也得到許多行家的肯定。
例如:早在 1999 年,中國‧四川大學陳兵教授便於〈中國 20 世紀佛學研究〉一文中讚譽:「台灣黃英傑編的《民國密宗年鑑》(1995)是研究現代密教復興的重要史料,書中所附《台灣地區四十年來密宗的變遷》是一篇用社會學方法研究台灣現代密教的論文。」
2011 年中國‧敦煌研究院沙武田教授:「黃英傑先生大作〈從藏傳佛教看敦煌莫高窟 465 窟佛教藝術〉,從藏傳佛教各宗派的發展及其供奉本尊、護法、空行的關係入手,與第 465 窟相關圖像進行比較分析,使用排除法,並結合洞窟中出現的上師相關文獻記載的時代判斷,從根本上否定了吐蕃與蒙元說,而秉持西夏末期說,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基本上理清了第 465 窟的時代問題,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在前輩教授斷代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步。至此,第 465 窟營建於西夏時代,則為西夏時期河西藏傳佛教的傳播與發展譜寫新的歷史篇章,也為研究西夏藏傳佛教藝術提供獨一無二的新資料,無疑是敦煌西夏藝術最精彩的一頁。」
2013 年起,應法國遠東學院(EFEO)邀請,成為國際研究團隊一員,前往巴黎與台北中央研究院,參加「台法西藏佛教在地化研究」、「現今藏傳佛教、台灣佛教、以及漢傳佛教的互動」等研討會發表中英文論文,具體研究成果 “Spirit-Possession, Identities of a Master and the Rise of a Karma Kagyü Monastery in Taiwan,” 收錄於 2018 年法國巴黎遠東學院專書 Jagou (Fabienne), eds., The Hybridity of Buddhism- Contemporary Encounters between Tibetan and Chinese Traditions i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Paris: EFEO, 2018)
2016-2020 年,擔任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敦煌西夏時期的洞窟分期與研究」的莫高窟第 465 窟研究子課題負責人。
法是每一個人的責任,法能不能傳下去就是靠各位精勤的聞思修,它才能夠延續下去。
—— 第三世巴麥欽哲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