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麥欽哲仁波切的開示是出了名的言簡意賅、直指人心。所以我們常會發現,弟子們問了很冗長的問題,自己迷失在問題之中,在座其它人也還摸不著頭緒時,仁波切不但己肢解了問題並切入核心,三言兩語就把要點指出,仁波切以前又名慧海譯師,真所謂智慧如海。以下是一篇對答實況以饗法友,感謝在場師兄筆錄整理。


某弟子看到一篇文章,文章裏敍述一個真實故事,一個精通功夫身體壯碩的老父親,最後仍難免病痛,病危時仍堅持起身站出一個優雅的招式…

弟子慨然就教於巴麥欽哲仁波切問道: 年輕年老,腦力會變,那是無法掌握的,若你不再耳聰目明,覺性是否會少一點? 如何解釋年輕與年老智力之別? 氣脈與身心有關,年老時剩什麼?

仁波切: 覺性不變。年老無法修氣脈。氣脈是修心助緣,不懂心性無益,懂心性則如虎添翼。

弟子: 耳聰目明,依賴的是五根,五根衰老,覺依何在?

仁波切: 這對修行不重要,五根衰旺都可觀心。用的是心眼、用心聽…

弟子:這麼說來,對外境的迎拒,溝通的橋樑是五根,那這種覺知,是業的一部份? 造成你的各種成見,感受是五根知覺的結論? 如何超越這不可靠的會衰老的五根?

仁波切: 對外境溝通的橋樑是五根,下判斷迎拒的是第六意識,因為第七識的我執,所以做出錯誤分別,於是透過身語意造業,五根本是無辜,感觀、感受也是無辜的。

弟子: 但是大眾會欣賞反應快,機伶的人,認為那是聰明,所以是否這種人的覺知力較勝?

仁波切: 與修心無關

弟子: 這種人若要修行是不是較一般人快?

仁波切: 「覺知」是覺而不盲,知而不闇。修行看發心,發心看宿習!
費盡心思稱狡慧。

弟子: 這麼說來,我們不用擔心上師老了會老年癡呆?

仁波切: 有證悟的不必擔心,沒證悟的擔心也沒用。

弟子: 像您去東南亞參訪的那位老師父,他反覆問你同一件事,及不斷反覆說同一句教導,你認為跟人年老有關係嗎?

仁波切: 他是有修的,但不代表老年癡呆不會影響他的軀體。

弟子: 那,累世修的證悟是存在何處??

仁波切: 從未分離,為何要存在他處?

弟子: 所以我們無法依自己的感官去判斷修行者了? 我們看到的只是業識下的結果…那如何增上?

仁波切: 多發願、迴向,審視自己的發心。

事後,仁波切私下鼓勵弟子:好好看幾部經論,有所根據的問問題,不要問一堆冗長沒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