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任不丹王(於1980年代)的命令下,宗教事務委員會對印度教與密宗佛教的神祇之間的關聯和相似性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許多神祇在這兩個宗教中都是共同的,僅在所賦予的意義和崇拜方式上存在差異。
研究確定了以下對應關係:
- 梵天Brahma被稱為梵天 Lha Tshanga。
- 毗濕奴Vishnu被稱為遍入天 Lha Chabju。
- 濕婆Shiva稱為大自在天 Lhachen Wangchu。
- 因陀羅Indra被稱為帝釋天 Lha Jajin。
- 薩拉斯瓦蒂Saraswati被稱為妙音天女 Lhamo Yangchema。
- 杜爾迦Durga被稱為宗乃瑪天女 Lhamo Dzongneyma。
- 羅摩Rama被稱為 傑噶謝護法Gyeb Gajey。
- 克里希納Krishna被稱為貢波 Chabju Nabo。
- 象頭神Ganapati被稱為會眾主 Tshoda Langm。
- 拉克什米Lakshmi被稱為措珍瑪天女 Lhamo Tshoenjeyma。
- 卡莉Mahakali被稱為 吉祥天女Palden Lhamo。
這項研究基於印度教和佛教的詞典,如《大義》,《阿瑪爾科薩》,《達瑪德胡》,《阿毗達那穆克塔馬拉》,和《阿毗達那-瓦察納科薩》,以及著名的中國佛教瑜伽士陳健民的評論。
根據陳健民的說法,最為人知的在佛教和印度教中都出現的神祇是卡莉,她在不丹被尊為吉祥天女 Palden Lhamo,是竹巴噶舉派的主要護法神之一。
根據佛教的觀點,不同國籍的人以各自的語言稱呼神靈是自然的。然而,神靈本身擁有更高的天性,不會像我們這些凡人那樣區分國籍、語言或國家。
欽哲光明壇城翻譯小組初譯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