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麥欽哲仁波切顯教皈依師─上懺下雲法師(1915-2009),於2009年3月7日凌晨往生,台灣佛教界又痛失一位高僧。

法師(1915-2009)法師係於1915年生於東北安東省與韓國交界處的小鎮上,早年曾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二十四歲皈依學佛,二十六歲受五戒,三十歲在北平出家,法名成空,法號懺雲。於廣濟寺受具足戒。並進入北平中國佛教學院求學四年。1948年至福州親近慈舟老法師,1949年渡海來臺,1956年於埔里觀音山搭建「印弘茅蓬」,後因八七水災土石崩落,遂於1963年攜弟子性因法師至蓮因寺現址開山建寺。

法師戒行嚴謹,出家後,即終身「過午不食」,淨律雙修,精進不懈,平日持戒甚嚴,以「禮佛」與「放蒙山」為每日功課。1966年開始,每年寒暑假均籌辦大專學生齋戒學會,不僅在各大專高等學府奠立學佛的傳承,更為社會各角落散播了數千虔信佛理學有專精的「種子」,定期辦齋戒會成了蓮因寺最具特色的活動。對接引台灣高級知識份子學佛有重大貢獻。

(上圖最上一排左起第五位為巴麥欽哲仁波切)

巴麥欽哲仁波切係於1987年1月10日,時年19歲時,參加蓮因寺寒假齋戒學會,由懺雲法師授予皈依戒─法名淨傑。同年6月,於參加蓮因寺佛七活動時,再從懺雲法師領受在家五戒。

剛正式成為佛教徒的仁波切,在幾次活動期間,每日清晨三點即起,犧牲睡眠為大眾擔任打板工作,出坡時又自願做大家不願做的淨房打掃等工作。初次經驗山居修行生活即有殊勝覺受,並肯定自己與藏傳佛教的深厚因緣。

後在東引服役期間,又受到齋戒學會學長的照顧,得以於堅苦的環境中持續修行,一再驗證法界因緣不可思議。

以下文字引自http://cbs.ntu.edu.tw/threadread.php/board=Buddhism&nums=262

《蓮因寺舉辦大專生齋戒學會廿餘年未中輟》

2003年5月3日記者 紀文禮

南投縣水里鄉的蓮因寺是中部佛學重鎮,五十六年住持懺雲法師針對大專學生舉辦的定期齋戒學會,廿餘年來從未中輟,不僅在各大專高等學府奠立學佛的傳承,更為社會各角落散播了數千虔信佛理學有專精的「種子」,定期辦齋戒會成了蓮因寺最具特色的活動。

蓮因寺的建構是以鼓勵眾生入寺研修佛法而設計,莊嚴的講經堂,供信眾自行潛修的讀經室,寬敞的宿舍,卻是懺雲法師多年來一點一滴苦心經營的成果,當年懺雲法師隻身來到水里鄉頂崁村的荒郊山野,憑著一股拓荒精神歷盡艱辛的過程換來的學佛場所,建寺不到四年,大專學生齋戒學會定期舉辦,每年寒暑假來自各大專院校參加的學生年年增加,他們自願捨棄假期遊樂遠離都會繁華,走向建築在窮鄉僻壤卻有山野清風的蓮因寺,虔誠受戒體驗苦行僧的淡泊生活,聽懺雲法師說法講經指點佛門規戒學習佛真。

蓮因寺齋戒學會在懺雲法師投入全部心血盡心指導下,參加的學生一切依佛門苦修的戒律作息,學習出家眾規律簡單的生活、叩鐘、鳴鼓、梵唄、懺悔、趺坐等修練禪定功夫,並絕對遵守「不淫欲、不偷盜、不妄語、不飲酒、不殺生」等五戒,全心聽講佛學、讀經、參禪、修觀、持咒,從日常功課中實際了解體會佛教所謂修心養性道理。

除了大專學生定期齋戒學會研習佛法外,越來越多各地信眾虔誠前往蓮因寺參與朝山禮佛活動,許多曾來蓮因寺潛修佛學的大專學生校友都會義務導引陪同這些十方信眾,以三步一跪叩,在阿彌陀佛、南無藥師佛等菩薩咒音中,從新中橫公路蓮因寺山門緩緩而上,這些齋戒學會養成的弘揚佛學種子,將持續不斷踐履懺雲法師「度盡眾生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願心。

懺雲法師開示集http://www.bfnn.org/book/books2/1468.htm

懺雲法師講述

拜佛
暮鼓晨鐘
念佛三昧摸象記擷錄
如母憶子、憶念彌陀
打佛七的宗旨與方法
八關齋戒儀軌
防著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