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傑教授——〈印藏唯識學研究〉

《大乘莊嚴經論》(梵語:Mahāyāna-sūtrālamkāra-kārikā),是古印度高僧無著所撰寫的一部經論,這部經的古梵文版本已經丟失,目前只有漢傳譯本,由唐朝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譯。藏文本由吉祥積 (dPal brtsegs)所譯出,藏傳佛教認為此書作者為彌勒菩薩。然而

1907年,法國學者S.Lévi於1907年,將在尼泊爾發現的梵文寫本,並校訂出版,又於1911年出版法譯本與訂正,開始了近代佛學研究此經的風潮,學術界也陸續發現其他12件寫本。但《莊嚴經論》的 章節,卻在梵本、藏譯本、漢譯本中各不相同。

法鼓佛教學院 校長釋惠敏在其論著:「梵本《大乘莊嚴經論》之 研究——百年簡史與未來展望」提出,《大乘莊嚴經論》在佛教思想發展史有兩方面的意義:(1)發揚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之「菩薩道思想」發展(2)作為《攝大乘論》、《成唯識論》等 「唯識思想」的先驅者;又根據印順法師(1946) 《攝大乘論講記》 裡,「〈本地分〉的主要思想是:一、諸識差別論;二、王所差別論;三、種子本有論;四、認識上所認識的境界,都不離自心,但諸法所依的離言自性,卻是各有它差別自體的。這種思想,可說是初期的唯識思想,還沒有達到唯識為體的唯識學。依〈本地分・菩薩地〉而造的《大乘莊嚴經論》,才算是達到徹底的唯識思想。」

故研究印藏的唯識思想,對《大乘莊嚴經論》的研討是必要的!這學期由專門研究印藏佛教、中觀哲學、如來藏思想等並擅於藏、英文佛學翻譯,華梵專任助理教授—黃英傑教授,將以《大乘莊嚴經論》 唐譯的CBETA 電子版,以及藏譯漢的疏釋為主,輔以英文文獻為教材,至圓光研所授課。誠摯邀請各位前來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