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麥欽哲仁波切|98年11月28日台中惠中讀書會〈道家與道教〉開示

5.何謂智慧:

透過前面這些方式,最重要就是要生起智慧,佛教所說的智慧是「認識現象的本質就是空性」,空性本身是個很容易讓人誤解的名詞,空性並不等於是空無或是虛無,它不是真空狀態,一般人是「相對」的想法:認為現在是「有」,把「有」去除掉,然後建立一個叫做「空」的東西,但是佛教所談的「空」不是這樣的問題,佛教所說的「空」是相對於實在性與實有性,也就是我們的錯誤認知。

我們所有錯誤認知的根源是什麼?真正的根源是我們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自我」的存在,其實每一個人的世界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有了「自我」之後,就會有「他」─「其他」,然後我們會根據自我的習慣,對「其他」做出判斷,所以產生遠近親疏的關係,例如這是我好朋友,與我有利益的關係,所以我儘量把好的東西都給他;那是我的敵人,早死早好,不但不幫他,還儘量給他製造麻煩。除了人際以外,很多東西也是這樣的,人家覺得是山珍海味的東西,你可能因為自己的習慣而看都不看,覺得難吃,而為了照顧自己的親人,打擊自己的敵人,所以造做很多的惡業。

惡業並不是單一的事件,不是像一般宮廟處理協調的,類似因為前世殺了人,所以現在要還債,或前世搶了人家的老婆,所以這一世外遇等等的單一事件,這些當然是有其可能性,可是並不是這麼簡單的。佛教要處理的不是一個表象的問題,而是其根源的問題。

那要怎麼破除根源的問題?當你生起智慧,了解到:我們現在對於外在世界的認識,是我們自心錯誤的投射,這個呈現在自己心靈裏的世界影像,並非其本來的樣貌,是被自己的認識過濾後的影像。所以沒有一個真正存在的、外在的永恆不變的世界。

但是我們對自我的概念都是永恆不變的,雖然我知道,我曾經小時候,我曾經青少年,我曾經現在,可是我們還是根深蒂固的認為那就是我,永恆的概念和幾個問題有關,如果它是永恆的,就不能是組合的,就不能變動,如果會變動就不叫永恆,為什麼會變動?因為它是組成的,會改變,所以這些都是關聯在一起的,其時間空間都是鎖定在一起的,所以如果你認為有一個真正「我」的存在,那麼這個「我」是幾歲的人?如果這個「我」是個小孩子,那應該是不會長大的,因為永恆的我是不能變動的。可是我們從身心的結構就知道,其實我們不斷的在改變。

有人會說身體我可以接受,可是我的心沒有變呀,那我們就可以來分,在佛教裡面的時間單位叫做「剎那」,一個彈指的60分之ㄧ秒,就是一個剎那,佛教把它做一個最小的時間單位,我們會發現,時間如果可以切割的話,它也是不斷的,由一個一個的瞬間去組合起來而已,所以沒有一個東西叫做真正的永恆,假設說淡水河好了,淡水河也不是永恆的,它是由很多很多的水滴所組成的,每一秒經過的都已經不是同樣的東西,可是當它串流起來之後,我們就會產生有一個概念,有一個河流。

同樣的,我們的心,在佛教裡不叫靈魂,靈魂就好像有另外的一個實體,就像是有一個一模一樣的你,住在你身體裡面,當你死的時候,它從裡面走出來,這是一般人的概念。

在佛教裡我們叫做「心相續」,一心的相續,它其實已經不斷的在變動了,只是概念上面我們認為,有一個所謂的「我」,而產生我的心、我的身體,所以需要相當的智慧,才能使你前面做的福德圓滿,同樣的,也要有相當的福德,才能生起智慧,所以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如圖所示)

沒有離開自我心以外的現實世界即無法認識現象的本質。自我會相對產生其他(如圖所示)

自我|其他

(1)依自我判斷會產生自我,例如造就親人、打擊敵人,所以造業。
(2)因自心錯誤的投射而產生錯誤的概念。
(3)世間所有的現象和物質都是組成的,所以會變動,若會變動就不是永恆。
(4)剎那即一彈指的60分之一秒。
(5)智慧就是心相續。心不是靈魂。輪迴只是個迷夢,涅盤的只是身軀,唯有智慧才能讓福德圓滿,而福德圓滿才能獲得智慧。
(6)了知無我才能證得,獲得真正的清淨。

相對的世界(凡夫的世界)|絕對的世界(佛的世界)

修行,分析,體會

(受限於凡夫認識的極限,姑且可以至樣說,但以上這兩個世界並非對立的)

布施,供養,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才能獲得智慧,其中布施是走出自己的第一步,因為要捨棄自我所愛。

智慧要透過分析而產生,而機緣產生改變的可能性。

6.如何清淨障礙:

在進入福德智慧之前,就如前面所述,要先把障礙清淨,障礙如何清淨?暫時的清淨就是透過前面的懺悔方式,究竟的清淨就只有了知「無我」的智慧,才能夠證得,才能夠真正解決這些問題。今天只要有我,就有一個標的,這個標的同樣的對別人來看,覺得它是好的或是不好的,當有一天連這個標的都沒有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好壞可言了,所以在佛教裡面也不講什麼靈魂或什麼小我,然後這個小我再融入什麼大我,這是我們一般不管在基督教或是印度教的信仰,都容易看到會有這樣的傾向,這與佛教的觀念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