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縱觀整體佛教歷史,不論南傳、漢傳、藏傳,在佛教從印度發源地向世界各地傳揚的過程中,最初皆由印度大師擔任主要善知識的角色,以印度的梵文或巴利文傳法;中間透過翻譯經論、開示、思辯,帶領禪修等方式來培養各地佛教徒;最後各地信徒成為合格師資,取代印度等外籍師長而以各自語言傳持各自的佛教傳統。這種想要弘法就得先培育師資,全球化與在地化同時發生的過程,說明了「弘法與教育」的關係,不全然是過去完成式,而是現在正在還在進行的事實。
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三十七任直貢法王‧昆秋滇津昆桑聽列倫珠(寶持教普賢事業任運,1946- ,以下簡稱直貢澈贊法王或直貢法王),是當代七十幾歲的西藏上師中,少數在青少年時期就熟通中文聽說讀寫的。他在1980年代首度造訪馬來西亞後,便對馬來西亞佛教十分重視。例如,1987年5月在吉隆坡,法王傳授相當於漢傳往生淨土法門的直貢大遷識法大法會,盛況空前。1988年,法王與馬來西亞佛教界長老在吉隆坡Puyou中心主持藥師佛法會,成為當地首次由小乘、大乘、金剛乘一齊合辦的法會。法王不僅與馬來西亞漢傳佛教關係密切,也積極培養當地華人成為藏傳佛教合格師資。這對當時方興未艾的馬來西亞金剛乘佛教十分重要。
從2007年開始,直到2018年,直貢澈贊法王一共任命了四位馬來西亞華人成為該教派的阿闍黎與金剛上師,這樣的做法在其他藏傳佛教教派並不多見,充分表示法王對金剛乘佛教在馬來西亞發展的重視,也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 相片為1999年9月3日馬來西亞佛教總會永久顧問、禪宗高僧─伯圓長老(1914-2009),應邀與直貢澈贊法王共同主持吉隆坡寶吉祥中心成立大典,轉引自Ratnashri Buddhist Society Malay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