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2006年巴麥欽哲仁波切於佛陀世界《心經》開示之一

今天能夠在這個殊勝的地方-佛陀世界,和各位結這個法緣,最主要是我們的住持上心下淳法師得到準提菩薩的靈示,希望能以《般若心經》做為日後我在開示上的題目。《般若心經》是一切諸佛的心要,所以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在按照字面逐字解釋之外,也可以將它的內涵作一種新的詮釋。

首先經題《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十個字裏面,只有二個字是漢文,其餘八個字都是拼音字,摩訶是maha,般若是prajna,波羅蜜多是paramita,這些都是梵語的拼音,所以如果只從字面來看,是無法完全了解的。

「摩訶」是大,大就相對於「小」,但是這裏的大跟小,並非世間相對性的大小。什麼叫做「大」呢?不能再超越才叫做大,才是致極的,也是最大的。

「般若」是智慧,以這樣超越的智慧要做什麼呢?將眾生從生死輪廻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所以稱為「波羅蜜多」,漢語就是「度到彼岸」的意思。度到彼岸的方式非常多,佛陀為了一切眾生,開示了八萬四千種法門,總結在經、律、論三藏裏面,以對治我們的貪、瞋、痴,總說是貪、瞋、痴三毒,別說就是八萬四千種煩惱,所以宣講八萬四千種法門以對治,這八萬四千種法門結集起來的濃縮心要,就是在這個「般若」上面,因此稱為「心經」,表示是心要的經典。

這部心要的經典,一開始就說是從諸佛的証悟之中所宣講的,所以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自在菩薩有廣義及狹義之說,因深觀般若,而離於煩惱得以自在者,皆稱為「觀自在菩薩」,所以廣義而言,並不限於特定的佛菩薩。狹義而言,則可說是觀世音菩薩,因為祂深觀眾生的痛苦,希望一切眾生從苦海中得到解脫,因此稱為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並沒有一個特定的形象,在《普門品》裏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度之」。我們一般這種男相、女相或是聖者的形象,只是為了因應凡夫眾生或是不同的道、地菩薩,所做的一種權巧顯現而已,在般若之中,祂是没有固定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