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2006年巴麥欽哲仁波切於佛陀世界《心經》開示之五

「戒律」又如何區分呢?依照三乘的佛教,第一是「別解脫戒」,持守這樣的戒律,可使個人從諸煩惱中一一得到解脫。 進入大乘佛教之後,就有所謂的「菩薩戒」,進入到密乘就有所謂的「三昧耶戒」。「三昧耶」是梵語,此「三昧耶」並非入定的那個「三昧」。「三昧耶」是誓句,發誓的言句。三乘的戒律都共通於所有出家及在家的四眾弟子,只要是佛弟子,都需要持戒。

首先應該持守的「別解脫戒」包括皈依戒,皈依戒也共通於三乘的佛法。這裏所說的三乘,有別於一般漢地所說的聲聞、緣覺、菩薩乘,而是指小乘(聲聞乘)、一般大乘、秘密金剛乘。因為三乘所修學教法的不同,皈依的實質內涵也隨之有所改變。例如在聲聞乘中,不承許釋迦牟尼佛以及當來下生彌勒佛之外,其它三世十方一切諸佛,所以它皈依的對象僅以釋迦牟尼佛為主。皈依的時間,從今時起直到盡形壽為止,也就是此生結束之後,這個戒律就自然捨棄。以皈依的法來說,只限於聲聞乘的三藏。在聲聞乘裏是不承認、也不接受大乘三藏的,所皈依的僧寶只限於領受出家戒的僧眾。

但是在一般大乘佛教,皈依的佛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主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皈依的法,除了聲聞乘的三藏之外,更加入大乘的經典、律典以及論典。所皈依的僧寶是登地以上的菩薩,也就是所謂的賢聖僧,在這樣的證量之中,不分出家或在家,例如剛剛大家念的「八聖吉祥自在祈願文」中的八大菩薩,多半是以在家身相示現的。

到了密乘,所皈依的對象,除了佛法僧之外,另外皈依上師。為什麼皈依上師呢?因為上師的身就是「僧寶」,上師的語就是「法寶」,上師的意與諸佛無二,就是「佛寶」,所以以上師來代表三寶。

同屬於大乘佛教,不管是一般大乘顯宗或是秘密金剛乘(密宗),皈依的時間都是從今時起直到成佛為止,這是生生世世的皈依,為上求佛道而常行菩薩道。所皈依的法,除了聲聞乘以及一般大乘顯宗的三藏之外,還包括密教的續部經典。

在顯宗,不論是聲聞乘或一般大乘,佛的親語教示稱為「經」及「律」,論典則是祖師的註解或著作。在密乘,由法身金剛總持佛或報身毗盧遮那佛所宣說的教法,稱為「續」,「密續」就代表密乘的經典。過去在漢地,因為對於三乘佛法沒有很確實的區分,所以藏經目錄歸納上做的並不很好。譬如《大毗盧遮那佛神變加持經》不應該叫做「經」,應該叫「續」。《金剛頂經》,也不應該叫做「經」。總之,密宗類的都應該歸類到「續部」,這樣對於我們在學習或閱讀經典上,會有比較清楚的區分。

那麼皈依戒如何得到呢?過去當然是由釋迦牟尼佛親授,釋迦牟尼佛之後,則由已經得到這樣戒律的人所授與,「菩薩戒」也是類似此法。但是「密乘戒」是需要透過灌頂才能得到,灌頂是一種能夠成熟弟子身心的方法,所以稱為「能熟的灌頂」,同時也有授權令能修持密法的意思,誰可以授予灌頂呢?第一個條件是,已經得到過這個特定灌頂傳承者。所謂「傳承」,就是說他曾經得到這個灌頂,同時做過一定的閉關,熟悉這個儀軌法事,知道要怎麼給這個灌頂,經過傳承上師,最好是諸佛菩薩的開許,那麼這樣的人可以授與灌頂。在過去對密法較不清楚的時代,有時看到一些資料上說某某人學了密法多久,跟隨那一位上師多久。其實時間並不重要,空海大師到中國一共才十三個月,真正在長安青龍寺跟惠果和尚的時間不超過一個月,但他成為將唐密帶到日本去東密中最重要的一位上師。所以重要的是你從上師那邊學到了什麼教法。

各位如果去看《大正藏》、《卍續藏》,特別是《真言宗全書》裏面,有很多過去日本祖師,從那位中國或日本上師那邊受法的記錄,以及他所請回來的法寶目錄。同樣地,今日的藏傳佛教,每一位領有執照,合格且具德的上師,也都有一本受法目錄,上面寫明什麼時候,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在什麼地方,從那一位上師得到那一個傳承的灌頂與教導。為什麼這一切都必須要有很清楚的記載呢?因為沒有傳承的話,將無法為弟子傳授。

所以具德上師只是一個通稱,有上師的資格,並不代表可以傳授一切的法,可以傳授的條件是他自己必須領受過這個教法,這是最低的條件。像現在的薩迦法王,他的受法目錄就有二大本,從他小時候所受的第一個灌頂開始,都有清楚的記載。
當受法目錄很清楚的寫下來之後,可以解決另外一個疑惑。我們過去都會覺得某一個法,譬如四臂觀音法,我是從某一位上師那邊得到的。但這個描述不夠精確,因為這個法絕少是這位上師所獨有。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印度或西藏那一位成就者所傳下來的這個觀音法的傳承,或是其他上師所寫下來的觀音法門。因為法脈與法門非常多,如果不詳細描述,將來會造成自己在上課上的困擾,譬如說:「我覺得我灌過了觀世音菩薩的灌頂」,但是事實上觀世音菩薩的灌頂有千千萬萬種,當你真正想深入學習時,因為不清楚自己所受過的法是那一個,你的老師可能會不知道要拿出那本教課本來指導你的修持。所以對所受教法應該要有清楚的記錄。

同時,這也表示所謂的「三昧耶戒」不是單向的,「三昧耶戒」不是只有弟子要遵守,也不是用來規定弟子要怎樣做。上師自己也有遵守的義務,師徒之間,乃至於老師跟他的老師之間,以及整個傳承之間,還有所有受法法友之間,彼此都有「三昧耶戒」的關係。

所以,並不是在心理上覺得這個師父很好,請求他授與皈依之後,我就得到了「三昧耶戒」,就成為「根本弟子」,「根本弟子」一詞是過去歷輩祖師傳記中前所未見的現代發明之詞。

( 圖說:2013年9月巴麥欽哲仁波切在香港授予金剛薩埵灌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