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2006年巴麥欽哲仁波切於佛陀世界《心經》開示之四

何謂「止」呢?依照世間與出世間,世間有所謂的「四禪加上四空定之八定」,以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來說,欲界之中沒有真實的定力,只有少分的相似禪定而已,稱為「欲界定」。到了「色界」,才有所謂的「四禪」,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八定」則是無色界的定力。但這並非表示必須死後,神識投生到他界,才有如此的定力,而是指在我們的心相續之中能夠專注的程度。因此,即使現在是欲界身,也可能進入到色界定,乃至於無色界定中。

在這末法時代,有很多人宣稱自己有什麼禪定經驗。但一般四禪至少要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是指進入初禪之前的欲界定,雖然還未進到「色界定」,但以此地能生初禪故,故說是初禪方便定。色界四禪與無色界八定,每一個都再分為「近分定」與「根本定」。但至少要有「未到地定」的定力,才有可能開悟,藉此進而證得三果之無漏聖位。

「開悟」是什麼呢?就是在「止」的基礎上,加以修習觀慧。其實「未到地定」只是最低的標準而已,最好能有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四禪的定力。四禪以上的「無色界定」,因為「止」太強,無法再作思惟,因此,上面的四空定並不適合修習觀慧。

入定的標準是什麼呢?初禪以上,可能會出現「氣住脈休」的外在生理現象,此時呼吸停止(外在的粗糙呼吸已經停止,只有微細的氣息流動),也不需要飲食,依據入定時間的長短,可以決定定力深淺與熟悉度。如果沒有這樣的經驗或過程,只是覺得坐下來好像坐得很久又出來,並不叫做「入定」,那只是修習禪法的一個漸次熟悉過程而已。

而在這之前,必須先修學「戒」。「三無漏學」裏,「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是有次第的。在這末法時代,為什麼得到解脫成就的人少?就是因為定力不足。為什麼定力不足?因為「戒學」不夠清淨。所以,道上的法友或修行的前輩,不要先聽他說什麼,要先看他做什麼。如果他的行為各方面連基本的法律、道德與戒律都無法容許的話,那他連第一關的「戒學」都談不上,也就不用再聽他說什麼了,當作是廣播電台、連續劇的台詞就好。

( 圖說: 巴麥欽哲仁波切每週二在巴麥佛學會講授岡波巴大師全集。圖為弟子熱烈討論&心得分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