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巴麥欽哲仁波切講授岡波巴大師《法會大開示》43

「積集資糧」跟「淨化罪垢」不只有座上修金剛薩埵懺罪,不是這麼制式化的—我坐在那邊,金剛薩埵在我的頭頂上,然後,我的罪過就清淨了—你需要用四力(依止力、對治力、發露力、防護力)去懺悔,需要去了解因果的道理。

岡波巴大師的教導說,通過懺悔罪業,可以達到「除法無所思、除法無所行」的境地。怎麼樣去看這個人的修持如何?就是看這個人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是不是都與法相應。

但這意思並不是說,這個人家裡面除了佛書之外沒有其它的書了,除了佛法以外其他一概沒興趣。這樣雖然是好,但是還能更好。有些人在某段時期對佛書非常有興趣,過了一個階段,看到佛書就快吐出來,enough,需要換一道菜,每天都吃一樣的東西受不了了。

以上這兩種都不是「除法無所思、除法無所行」的真義。不是說你看書一定要看佛書,而是說你在所有的知識、書籍,在所有生活層面上,都看到佛法,這才叫做「除法無所思」;你的日用萬行都是佛法的展現,這才叫做「除法無所行」。

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你的生活跟佛法一定會切割開來,這不就「精神分裂」了嗎?廁所裡面不可以讀佛書,睡覺的地方不可以放佛像,這裡不能這樣,那裡又不能那樣!雖然這些心態是出自一種敬重,以及被舊式的居家空間佈局、品質所限制。譬如說老式茅坑,你要帶著一本經書去唸,真的”不太方便”!萬一不小心掉下去,要撿也很麻煩吧。現在都是現代化的衛浴設備,廁所都是乾溼分離式的,裡面還鋪地毯,旁邊擺了很多書,隨手就拿起來翻它幾頁。在這樣輕鬆的心情下讀佛書應該是一種享受吧,亦無不可啦!

所以這是空間條件的問題,不是佛菩薩的問題。如果諸法實相是“遍在一切處”的話,那就不管是金的馬桶,還是陶瓷的馬桶,還是以前的木頭的桶子,它的本質也都是空性的、清淨的。以前《大圓滿》祖師有一個譬喻:黃金打造成佛像的樣子,大家就恭敬禮拜;黃金打造成尿盆,大家都避之不及。金子的本質其實沒有任何的改變,因為我們看到的是表像,所以對它就產生了很多的分別。
但在探求真相之外,這個分別在生活上其實是有必要的,因為你不會拿一個夜壺當做吃飯的器皿。雖然真的有主題餐廳裝修成廁所的樣子,但這只是一個噱頭而已,一般人不會這樣做的。

以上所說是“除法無所思,除法無所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