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麥欽哲仁波切講授《妙法如意寶解脫莊嚴論——大乘道次第》已有一段時間,我們特別精選出家與在家學生各一位的學習心得,並得到她們的同意,與諸位法友分享,在比丘尼釋聖嚴的心得之后,此處是在家居士吉美卓瑪(無畏度母)的心得: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孔子並認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以傳統儒家強調此生應修養己身,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成為坦蕩蕩之「君子」為目標,對於死亡後的看法卻避而不談!在「修身」的課題上,我認為:儒家提出「仁、義、禮、智、信」等道德修養與佛教之「部份誡律」之精神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佛教則更進一步提出明確的「獎懲法則」,即看不見的「業力」必定隨身且依緣而報。

從小到大接受傳統儒學教育之大眾,對於佛教之「業力」、「輪迴」等概念通常一知半解,多數人視之為「迷信」,或對之持保留態度。通常一般人甚少談論與思考死亡的議題,死後魂歸何處?凡夫俗子無言以對,科學亦無法證明,故而大眾就如同暢銷書所大力提倡:「活在當下,樂在當下… …。」今反思:抱持如此信念是渾渾噩噩過一生?抑或是精彩無愧於己的過完此生呢?今之學者雖已開始注重「生命教育」,但死後的世界應該也是一環重要的「生命教育」吧?自稱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至今仍無法對死後的世界得知並證實一、二,雖然如此,但一顆好奇、探究之心卻永不止息。

從小我雖然跟隨母親燒香拜佛,但對於佛教的認識也僅停留在粗淺的層面上,對於地獄、天界等觀念總持敬畏與保留的態度,並未多做深入的思考與了解。讀高中時曾思索「生命的意義何在?人生在追求什麼?」讀大學時有人回答我:「人生在追求真、善、美。」一直以為這是很好的答案,便期勉自己如是努力。

當今各種宗教派別林立,我曾有緣接觸基督教,參加數十次教會活動,學會禱告,也感受到弟兄姐妹們給予一些「基督的愛」,但對於牧師講解之聖經內容,心中卻仍覺疑惑,且也得不到可說服自己的答案,於是便漸漸遠離了教會。此外我也曾參加過兩次各為期一週的教師佛學夏令營,因而讀過少許入門書籍,但對於書籍中天堂與地獄的諸多描述仍始終存疑,只當是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另類方便法門而已,故仍以「過好每一天、活在當下」為信念,至於死亡後的世界 ..….who know?

近年來,因受同事影響而重新審視佛學思想內涵,尤其在一年前開始有幸聽受巴麥欽哲仁波切的課程,更使我重新思考此生該努力的方向。仁波切深入淺出的為初學者的我們仔細解說佛學義理,並且不厭其煩的回答我們許多「淺陋的問題」,因此再度開啟了我對佛學義理的興趣。這半年以來有較多時間參與親近,更深覺仁波切智慧式的幽默、貼切的譬喻、看似嚴肅卻又帶著親切與輕鬆的講解方式,使我感到自己頗有福氣才得以聽 聞 老師的課程。課堂中仁波切提到許多的譬喻與觀念令我耳目一新,下課時總覺得意猶未盡,雖然我對於佛學深奧的義理仍一知半解,但總算踏入殿堂一小步了。

現在剛上完《解脫莊嚴論》之前五節:「宣說因如來藏、宣說所依人身寶、依止善知識之理、宣說有為無常、宣說輪迴之痛苦」,經仁波切解說後我頗能認同其思想內涵。年輕時候總揮霍生命–貪玩(旅遊)又貪睡,走入家庭且年紀漸長後,才驚覺孔子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心境。《法句經》云:「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於此,深有同感。在《解脫莊嚴論》中論述人身之難得、無盡輪迴之生命的匆促與痛苦,以及應依止善知識等法語,使我思及今世已走過數十寒暑苦海,而有限之餘生應該倍加珍惜,雖然仍不確知死後的世界,但已漸漸生起信念:應為「可能之來世」或是「可能脫離輪迴」預作準備。若僅依賴儒家之「君子」精神度過此生,似乎仍無法超脫生命諸多痛苦與輪迴。

關於佛教之持咒誦經、對三界博愛之超渡佈施、功德迴向等,利益眾生之大事業才得以解脫生死,於此,深感路途無限遙遠!故當把握此難得之人身,努力積聚福德資糧。〈普賢警眾偈〉云:「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此即我修完本學期課程之感觸與淺見。

總之,十分感謝仁波切耐心引導我認識佛學,願以此為基礎,日後依然「心相續」於佛緣,期勉自己繼續精進。

能聆聽仁波切上課,是我的福報,再次感謝!!

【遺珠 Hidden Gem】

是巴麥欽哲仁波切的弟子在臉書上所建的一個小組,記錄著上師的言教,隨行心得,法教的照片及影片。在【遺珠 Hidden Gem】所見,更多是法座下仁波切生活的點滴,但同樣悲憫眾生,且平易近人。

上師就是一面鏡子,以言傳、身教讓我們反觀自己,撥開重重的塵埃,看到這顆以為遺失了,其實一直都在的本具明珠。如果您也有故事希望與大家分享,歡迎發郵件至:khyentse.mandala@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