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收錄了 巴麥欽哲仁波切於2005年在馬來西亞<世界居士佛教論壇>發表的一篇論文<近代居士佛教的典範-陳健民對在家學佛的啟示>的前言,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進一步去了解探討.

何謂居士? 居士在佛法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在家學佛,也可以很成功哦 ! 讓我們一起在仁波切精采的論文中得到啟發與鼓勵。


世界居士佛教論壇 --

“近代居士佛教的典範--陳健民對在家學佛的啟示 〖論文〗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博士生 ◆ 黃英傑

【 壹、前言 】

在家居士和出家僧伽是各種佛教傳統中,密不可分的兩個重要環節。在對晚清民初以來的佛教復興動研究上,學者陳榮捷特別指出,居士地位的提升與密宗的風行是其中兩項新趨勢。有關近現代的居士佛教研究中,學者藍吉富在〈旅美佛教瑜伽士陳健民先生〉,以及徐孫銘在〈當代居士學佛之特點及其趨勢-以湖南為例〉等人,都已注意到湖南長沙攸縣人陳健民(1906-1987) 對佛教的貢獻,及其身教之典範。

陳健民所處時代的湖南佛教,正處於復興時期,僧才缺乏,制度也欠完善,各寺院的弘法活動有限,居士佛教受此影響,發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進一步的提高。事實上,正是由於陳健民居士的去函虔請,因此有了太虛大師1929 年的湖南長沙弘法之行。陳健民本人也在此時皈依太虛大師 (1889~1947),正式成為佛教徒,並參與組織居士會,使佛教在當地蓬勃發展起來。在個人的宗教生活上,和一般具有高文化水平的居士一樣,陳健民也積極的研讀經典,茹素戒淫,藉以獲得佛、菩薩和善知識的啟示,覺悟佛法真理。1935年,陳健民更應邀前往太虛大師主辦的重慶漢藏教理苑擔任中國文學教席,實際投入、協助僧人學校的教育工作。

但陳健民和一般漢地居士佛教最大的差異,是當時的藏傳佛教已開始向漢地傳揚。而且二十世紀藏傳佛教在漢地的活動,已從元、明、清等朝代的封閉性宮庭皇室信仰,轉變到普及於民間大眾。在這種前所未有的時代機會中,陳健民得有機會接觸到這個為漢傳佛教僧俗所不熟悉的佛教傳統,也使他的一生和二十世紀藏傳佛教在漢地的弘傳,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根據陳健民的自述,在漢傳佛教的太虛大師以外,藏傳佛教方面他曾拜師三十七位,廣學七派教法。如此豐富的學法經歷,無疑地使他成為極具時代指標性的人物。

特別是陳健民的著作很多,總稱為《曲肱齋》,在臺灣地區所出版的版本上,除早期有慧炬佛學會等單位的零散著作流通版以外,《曲肱齋全集》首先是由臺北文殊出版社,於1988年以文殊印經會名義出版,共12冊(以下本文亦簡稱文殊版) 。文殊出版社結束後,於1992年改版,由臺北圓明出版社出版,共分37冊 (以下本文亦簡稱圓明版)。如此豐富的著作,對歷經時間自然淘汰,與二十世紀漢地多年戰亂、政權更替的種種劇變,倖存的資料多是片斷、有限狀況下的佛教研究,就突顯出無可取代的特殊重要性。

本文主旨便是藉由《曲肱齋》這樣具有時代意義的文獻,逐文篩選出目前散見各冊文章中,陳健民在漢藏佛法學習上的紀錄與描述。以時間為軸線,配以地理空間、各師所屬宗派等因素,企圖呈現出陳健民較完整的學法歷程。希望從陳健民居士的求法歷程中,厘清他和漢傳佛教僧侶的關係,與藏傳佛教上師的關係,及漢藏佛教在僧伽經濟與居士地位等問題,來具體體現他與近代漢藏佛教交流史上,身為在家居士的陳健民與法尊法師為主的出家僧侶們,在修學歷程上的差異,並論及居士學佛在家庭與經濟兼顧上的困難,與陳健民的一生對居士佛教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