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羌塘夏究固寺的早上,我們在喇嘛TSEDAN家吃過極富當地特色的早餐後便啟程回列城,準備迎接仁波切的到來。

仁波切父親黃伯伯經醫院醫護人員仁心仁術的照顧,以及在欽哲光明壇城眷屬蓮師心咒共修迴向的共同願力下化險為夷。 7月23日,仁波切如期和B團美中港臺共17位法友一起從香港飛赴新德里,中轉後在24日早上飛抵列城。

7月24日 仁波切如約而至
接下來的二十多天,我們在上師帶領下,參訪拉達克古寺院、覲見大德、參加直貢噶舉國際猴年傳法大法會。每到一處,上師仁波切總能為團友做一番精彩絕倫的歷史與佛法開示。大家汲取來自仁波切的法語甘露,法喜充滿,這是一般個人旅遊無法比擬的,也正是追隨上師朝禮聖地最大的收獲。

在去列城大昭寺之前,仁波切在住地的餐廳作前行開示,使我們對拉達克有個大概瞭解:
公元9世紀,最後一任藏王朗達瑪滅佛後,他的三個曾孫在10世紀末將象雄分成三個統治區——古格、普蘭與拉達克。拉達克是舊藏區最偏僻的地方,歸屬元朝納裡速古兒孫元帥府管轄,明朝改設俄力思軍民元帥府。 17世紀初古格王想藉天主教進行宗教改革,引起當時佛教僧團的很大反抗,導致拉達克和古格發生戰爭,最終古格王朝在1635年滅於拉達克王朝。

話說11世紀古格王菩提光想復興佛法,故派人去印度迎請阿底峽尊者,新譯派佛法就是從這個地方開始弘揚。當時的克什米爾是佛教思想的重鎮,也就是現在佛教學者所稱的西北印度,這裡一直都有比較新的思潮,是希臘、羅馬文化傳到印度的一個中途站,造像風格和敦煌絲路的都不太一樣。 13世紀後克什米爾被伊斯蘭化,拉達克因為地理位置及地形的關系,佛教文化得以保留。
這次我們有機會去的幾個古寺,是由大譯師仁欽桑波在10、11世紀到印度學法,經拉達克回西藏時所建的,據說共有108個,現在只有幾座尚存,這也是目前在拉達克所能看到的時間最為久遠的寺廟。

拉達克是竹巴噶舉和直貢噶舉的興盛之地。拉達克佛教信仰人口和寺廟最多的教派是竹巴噶舉,幾個竹巴噶舉寺廟都是以前的王宮,所以規模也最大。直貢噶舉在拉達克有三個重要的寺院:平陽寺、夏究固寺和喇嘛玉如寺,另外還有約50個屬寺。因為信仰深入人心,這裡每個村莊都有村民自發修建的村廟。

直貢噶舉在拉達克的儀軌、法事都保持得非常好,連寧瑪派一些找不到的儀軌法事,如貝瑪林巴伏藏之忿怒蓮師修法都是在這裡找到的。教育方面則較為薄弱,如果要係統學習佛法,過去要到西藏直貢替寺、現在則要去德拉敦的噶舉佛學院。
5pm 列城大昭寺(覺沃拉康)
「覺沃」是釋迦牟尼等身像特別的稱呼,拉康(LAKHANG)是佛殿的意思。

唐朝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的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本來在小昭寺,後來挪到大昭寺,是大昭寺最重要的一個佛像。各地都仿照這個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塑造。

本來釋迦牟尼是沒有五方佛冠的化身像,15世紀初宗喀巴在傳昭法會上,為佛像獻上五佛冠,使其成為報身形相,成為現在所看到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