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9-10馬來西亞麻六甲第五屆世界居士佛教論壇

從葡萄牙荷蘭到英國的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麻六甲古城巡禮

始建於1673年的馬六甲清雲亭迄今已346年是馬來西亞最古老觀音廟

麻六甲古城巡禮

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觀音廟

始建於1673年的馬六甲清雲亭迄今已346年

青雲亭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始建於15世紀,位於馬六甲 Tokong 街25號,數百年來除了負起祭祀和鄉誼作用外,同時是華人社區的法院、仲裁機構,青雲亭的擴充工作多由荷蘭治下最高華人代表甲必丹負責任,英國人廢除甲必丹制後,青雲亭亭主仍充當同類角色,直到1911年為止。

當年廟宇建材和工匠均由中國引進,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為傑出古建築修復工程的典範,廟內供奉著三座祭壇,儒、釋、道各一座。

青雲亭的創建日期,歷來存有爭議,廟內碑文指青雲亭由馬六甲首任華人甲必丹鄭芳揚於明萬曆二十八年,一般咸信廟宇在15世紀時已存在,迄今廟內仍有鄭氏的神主牌,寫有「大明甲必丹鄭公」。第二任華人甲必丹李為經也是主持建廟人之一。廟內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他的遺像。曆數百年擴充,至1801年另一名華人甲必丹蔡士章再擴充廟宇,奠定了今日的規模。

在馬六甲早年華人生活中,青雲亭的地位等同於政務、法庭、宗教的多功能中心。葡荷殖民時代,華人最高代表一直在青雲亭設立官署,於朔望處理華人間的訴訟。

1824年英國接管馬六甲,廢除了華人甲必丹制度,華人於是以青雲亭亭主取代甲必丹的位置,繼續以青雲亭作為活動中心,直至1911年英國在當地實施華民政務司公署制後,經歷91年、共6任的亭主制才告結束。

1949年9月,馬來亞聯合邦立法院通過一道青雲亭法令,訂明青雲亭具有推動、宣揚、奉行馬六甲華人社會所共同信仰及維持的佛教,有需要時要擔起有利於新馬兩地華人的社會慈善、人道與宗教工作,包括解困救急與殯葬。

麻六甲古城雞場街文化坊

馬六甲英文名稱為 Malacca,馬來文為 Melaka。580多年前,一位名叫Parameswara的王子流亡到此避難,棲身在一座小漁村內,他後來在當地建立了一座城市,並且以一種叫馬六甲(Melaka)樹名來為這座城市命名,這就是馬六甲的起源。馬六甲於西元 1511 年成為葡萄牙殖民地,1641 年後改由荷蘭人接管,1785 年起則為英國所統治,1957 年時脫離殖民統治,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個宣告獨立的地區。馬六甲古城是早期東南亞著名的商貿樞紐港口,也是當時東西文化的交會點,明朝的鄭和七下西洋,總在馬六甲停歇、補給,在在顯示它的重要性。

如今馬六甲經貿地位雖已被新加坡或檳城取代,但古老的行業與傳統生活,還在這裡延續著,2008年聯合國將它與檳城共同收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古城之一。馬六甲也是多種文化的交會地,除了華人廟宇之外,也有馬來人的清真寺、洋人的教堂,可謂為東西文化的熔爐。雖然古城的範圍不大,就是雞場街、荷蘭廣場與馬六甲河一帶,不過這裡每逢假日都相當熱鬧。

1753年的麻六甲基督堂

1641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馬六甲,取締羅馬天主教,將現有的教堂改為荷蘭歸正會使用。位於聖保羅山頂的聖保羅堂改名為高教堂(荷蘭語:Bovenkerk),繼續作為荷蘭人的主要教堂。

1741年,為紀念從葡萄牙手中奪取馬六甲一百周年,荷蘭資產者決定建造一個新的教堂,以取代老化的「Bovenkerk」。教堂在12年後的1753年完成,取代「Bovenkerk」作為荷屬馬六甲主要的荷蘭歸正會教堂。

1824年英荷條約簽訂後,馬六甲歸屬英國。1838年,該教堂改用聖公會禮儀,更名為基督堂。1858年,該堂由海峽殖民地政府維護[4]。

該教堂最初為白色,1911年和毗鄰的荷蘭總督府建築漆成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