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麥欽哲仁波切講授《入行論 》第29集

貪愛的另一方面是什麼?中國人喜歡用一個詞叫「得失」,有得還有失去,這個是相對的。當你沒有這個執著,不執著「得」,就不會認為「失」去了、受到傷害。

這樣的想法不僅僅是用在所謂的「受念處」而已,也包括人生的很多的面向,譬如說死亡,每個人一定會經歷,且一定要修習的功課。

一般西醫的看法,醫生會把病患死亡視為治療失敗,這不是一個妥善的觀點。我們知道人一定會死,如果把死亡當作是醫療失敗,就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和執著,病患是能挽救的,只是我這次失敗了。

電視劇還有現實生活中,常看到在醫院裡,尤其是加護病房裡,有人會一直求醫生,求醫生啊你一定要救命。這就是背後有一個類似「恆常」的假設,我們的心裡面,其實都有一種生命恆常的想法。當死亡發生時,我們心中「恆常」的假設就面臨破滅和失敗。失敗本身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個挫折,每個人都期待成功。

這時候我們應該要換一個方式去看待死亡,這是一個自然現象,而不是把它視為某種積極作為的暫時性受挫、只是一次性的失敗。安寧病房裡的觀念就比較好一點,讓患者有尊嚴的活、有尊嚴的死。在安寧病房,治療的方式是消極性的止痛,給予身體和心理上面緩和的支持,沒有積極的介入比如開刀、電擊,甚至瀕零死亡時再來給他來一劑強心劑。這些對即將往生者沒有實質的幫助。

所以這裡講的得失,是透過死亡來分析而已。實際的應用,是我們在日常生活裡要不斷地思考分析,其實沒有真實的獲得、也沒有真實的失去。

欲聽完整課程,請來信報名網路自學班《入菩薩行論》